Search

[台北媽媽的育兒筆記]

我不會說是「分享玩具」,我會說這是「借玩具」、「拒絕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台北媽媽的育兒筆記]

我不會說是「分享玩具」,我會說這是「借玩具」、「拒絕人」與「被拒絕」的練習。

兒子參加共學團已經滿半年,家中只有他一個孩子,共學團是他學習「不是每個玩具都屬於自己」,也「不是每個人都會把玩具給自己」的地方。如這篇文章所分享,當我們看到小小孩拿走大小孩的玩具時,常第一時間要求兄姐讓一下弟妹,「要分享,不可以小氣。」但是,那玩具是誰的就是誰的,起初我看著哇哇大哭的兒子手足無措,經過很多次的練習,現在我會和兒子說:「那個玩具是哥哥/姊姊的。他現在還想玩。」 同時問大小孩:「如果弟弟要玩,多久後可以跟你借?有沒有別的玩具可以先借他?他可以拿自己的玩具跟你交換嗎?」

大小孩有時會拒絕,有時會相借其他的玩具,有時想了想,在你忘了這件事時,拿著玩具跑過來。

那麼對於較年幼的孩子伸手討玩具時,怎麼辦呢?我喜歡這篇文章的說法:「當寶寶伸手,我不會假設他想拿回玩具,我會說,"我看到你對你的哥哥伸手。"之類的。」轉個想法後,就不會急著「伸張正義」了。除非是孩子可能會打架或因年紀差距過大而在爭執時不慎受傷,不然請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關於玩具的糾紛吧!「因為不管你做甚麼,另一個孩子都會覺得不公平。」可是啊,不介入不代表不理會,請好好的在旁邊看孩子們怎麼處理、怎麼慢慢長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雖然一個在亞熱帶的台灣,另一個在寒冷的北國波蘭,但是新手媽媽淑婷和蔚昀在育兒路途上感到的徬徨無助和孤單,是一樣的。她們都曾經狂翻教養書/部落格,為了自己的孩子無法像書上/網路上的小天使一樣乖巧而崩潰,千百次自問:「我是不是遜媽咪?」但是,當她們開始對話,淑婷和蔚昀發現:「原來我們已經夠好了!」這份交換日記紀錄了兩個媽媽真實的育兒心得,以及自我的成長過程,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安慰、鼓勵,激起更多對話,讓所有的爸媽都在育兒這條路上昂首闊步。
這是波蘭媽媽蔚昀和台北媽媽淑婷的交換日記,由一樣是新手媽媽的yoyo繪製
View all posts